
《島豆腐紀行》
內容簡介
您是否曾想過,像「豆腐」這樣如此單純又便宜的庶民食物,輕易便能建構起一篇沖繩文化論?
在沖繩土生土長的作者宮里千里,將集結了照片、手繪地圖以及大量沖繩方言註解的採訪旅程紀實,化為書中文筆風趣又兼具歷史厚度的48篇散文。每回約有六千字,並曾在2006年連載於沖繩歷史最久且為兩大報紙巨頭之一的《琉球新報》。
全書共分為〈南美洲的沖繩豆腐紀行〉、〈100%沖繩限定豆腐〉、〈亞洲的大豆腐共榮圈〉、〈我想變成豆腐饕〉四個章節,原文由《那霸散步紀行》(2018,馬可孛羅)作者新城和博任職的沖繩在地出版社Borderink出版。
作者宮里千里在書中高舉對沖繩豆腐的熱愛,除了嚐盡沖繩與日本本島的沖繩豆腐外,更走訪亞洲的印尼、中國、臺灣、韓國,以及太平洋另一端的巴西、阿根廷、夏威夷等國家。每篇散文詳實描寫了探訪各地的緣由和際遇,卻不僅是呈現各地的風土民情而已,更是透過豆腐的製程、製造器具、販售途徑、料理方式,乃至對豆腐及其料理的稱呼以及店鋪的分布等,縱貫了沖繩的歷史、方言、傳統祭儀與風俗習慣,進一步囊括起亞洲的飲食文化,更帶出沖繩於19世紀末與二戰期間移住外國者的路徑與生活樣貌。
本書不僅是輕鬆閱讀道地沖繩歷史文化論的首選,亦可作為沖繩豆腐巡禮的觀光口袋書!(撰稿 林杏惠)
<內文試閱>
沖繩豆腐與全國其他豆腐最關鍵性的差異便是「硬度」,而全國也只有少數地域在製作豆腐時會追求硬度。尤其是要兼具帶有鹹味、熱呼呼地販賣、口感偏硬這三項特質的豆腐,除了沖繩豆腐外別無二選。這不就是聖父、聖子與聖靈般三位一體的存在嗎?也正因為是「三位一體」,缺少了任何一項都不能稱之為沖繩豆腐。(摘譯自原書P.3-斷言─沖繩豆腐文化論)
在豆腐的大本營中國,微微淒涼的小販叫賣聲在小巷子裡迴響,他們把重音放在後面「豆─腐─豆─腐」地喊。在印尼乃至於熱帶國家是「搭─夫─搭─夫」,充滿活力地邊走邊賣。韓國是「豆腐─來買唷」,在日本則是用浮誇的「噗─」加上「豆─腐──豆腐」的聲音叫賣。而在沖繩,僅僅是叮鈴鈴-叮鈴鈴的聲響,便表示來賣豆腐了。這差異不僅是指賣豆腐這件事,這些叫賣聲更可以說是代表都市的一個記號。(摘譯自原書P.86-叮鈴鈴曾是這個都市的記號)
雖然時代突然拉得有點遠,現今在高知留有著「豆腐座」這個說法。時至今日在韓國.朝鮮仍背負惡劣名聲的豐臣秀吉於第二度出征朝鮮時,自朝鮮半島抓來的俘虜之中有身懷製造豆腐技術的人。這些人們聚集起來,在土佐城下(譯註:現高知城)用一種不必將豆腐原料填入特定模型的「特別措置法」製作豆腐,並被許可壟斷販售,因而有了「豆腐座」這個說法。(摘譯自原書P.150-往亞洲各地擴展)